中国《市县领导决策》刊、网 张天林
2020-4-29 17:30
2020年由吴忠市文明办、吴忠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吴忠市新闻传媒中心、红寺堡区委宣传部联合推出的《吴忠市文明大讲堂》走进红寺堡,和大家一起在罗山脚下听吴忠市的脱贫攻坚故事,认识脱贫路上先行者。
会场介绍了吴忠市 践行初心 脱贫攻坚的脱胎换骨级别的变化。吴忠市脱贫攻坚之初53%的地域属于贫困地区,所辖盐池县、同心县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红寺堡区是自治区级重点贫困县。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的五年,按照自治区对吴忠市提出的“要在脱贫富民上展现新作为”要求,市委、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市2014年识别的22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除9个行政村因区划调整合并外,其余21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盐池县率先在全区脱贫摘帽,今年3月份红寺堡区、同心县也被自治区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贫困人口数量已经由2014年的19.7万人下降到了目前的0.4万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9.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0%下降到了0.41%。我市的“7366”精准扶贫模式获评“中国民生示范工程奖”,金融扶贫“盐池模式”、“扶贫保”等经验在全国推广。现在,咱们吴忠与全国一样,同心同向同步、共建共治共享,在全面建成小康道路上阔步前进,广大群众也切实感受到了全面小康生活就在脚下、就在身边、就在眼前,吴忠脱胎换骨级别的变化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振奋人心的脱贫答卷。
在现场还采访了红寺堡区大河乡龙源村李耀梅: 同心县预望镇土峰村白金峰:盐池县王乐井曾记畔村党支部书记朱玉国。他们为我们分享的故事,以实际行动为减贫奇迹做了生动的注脚,每一个人的脱贫故事都是一本教科书,每一个人的眼里都能看到曙光,看到未来,他们已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的象征。
物质上脱贫是必要的,但是精神上脱贫是更重要的。红寺堡拥有全区唯一一家移民文化传承基地,这样的独特“软实力”让这里的人们在追求生活脱贫的过程中更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脱贫。
2013年习总书记在走访湘西“十八洞村”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春风拂面,天宽地阔。我们的“盐同红”的精准扶贫也成为了无数扶贫工作的缩影。这其中除了质朴的群众,穿行在田间地头用劳动改变现状,用勤奋改变命运,还有基层的干部,殚精竭力的运筹帷幄,穿行在田间地头而奔波忙碌,精准对接,精准服务,精准扶贫。他们走百家门,知百家情;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这是盐红同移民扶贫干部们的口头禅,如何打破“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如何激发大家脱贫的内生动力?从他们接下脱贫工作任务的那一刻就始终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现场还采访了红寺堡区大河乡乌沙塘村第一书记马青富。青铜峡市同兴村工作队副队长杨轲。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白墩村村民王航弟
通过他们的分享,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个个沉甸甸的荣誉背后传递着的是他们倔强、不服输的勇气和意志,是凝练着他们脱贫致富的艰辛岁月,更是致富不忘众乡邻的力量。如今,他们不仅自己实现梦想,国家坚定的坚持回报人民、回报社会。
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是他们追梦的姿态;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是他们坚守的信念。打赢脱攻坚战这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绷紧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他们和所有的奋斗者一样,追梦不止,奋斗不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脱贫就有千百种方法,就会付出千百倍努力,也会有千百个故事。十四亿中国人将告别绝对贫困,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为有的壮举。中国在七十年建设发展中始终长风破浪,初心如磐,那是因为每一个中国人奋进致远的脚步从未停歇,凝心聚力,天道酬勤。
每一个普通百姓的生活都得到切切实实地提高。这是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脱贫攻坚工作三十多年的成果,吴忠脱胎换骨级的变化向社会交出了一份振奋人心的脱贫答卷。
责任编辑:江茉
公众号
扫描关注
头条号
市县决策网